在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1989年,台灣有82座高爾夫球場,如今萎縮三成,衰退至61座,可見台灣高爾夫球經營困難。
但位於新竹縣湖口鄉的再興高爾夫球場,歷經25年景氣沖刷,不但沒消失,在二代接班人植入數位化的新式經營下,業績還逆勢成長。
對抗景氣逆流,球場二代找新創團隊轉骨
創立於1994年的再興高爾夫俱樂部,由日本田邊製藥的台灣代理商李正武創立,由日本知名建設集團熊谷組在台關係企業華熊營造,進行球道、果嶺與沙坑等細部的修型與設計,曾被譽為最受歡迎的球場。
2008年時,李正武的兒子李翔麟接棒,民國59年次,在美國學工業設計,接手球場管理職後,遭遇景氣下滑及年輕人不再進球場打球的困境,讓他傷透腦筋。他積極加入國外知名的球場管理單位,學習最新的球場經營資訊,更看到全球數位化的浪潮。
為了貼近並開發年輕人的市場,李翔麟有別於一般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,求助於老牌、大型的系統開發商,反而找來由一群年輕人組成的新創團隊--綠夾克運動事業。
2014年才成軍,以開發高爾夫球場管理系統為主業的綠夾克,除了贏得多次新創大獎,更拿下了1/6的台灣高球場合約,甚至還一路打進全球高爾夫龍頭市場日本,拿下號稱「九州最難球場」——福岡世紀球場的合約而聲名大噪,連日本NHK都前來採訪。
綠夾克創辦人之一、執行長廖聰哲,今年38歲,畢業於交大工業工程系,之前在金控公司擔任儲備幹部,之所以跨行開發高爾夫球場系統,是因為自己愛打高爾夫球的PS3遊戲,但有一天真正到高爾夫球場上,卻發現不如不像遊戲般好玩有趣,讓他很失落。
在遊戲中,螢幕會顯示地形、風向、距離、空拍圖等,然而現實球場,卻沒了了這些,「難怪,年輕人都不想花時間打高爾夫。」
此外,廖聰哲也注意到球場的成績統計都以紙本記錄。打完全場還必須等待計算完畢才知道成績。他的創業夢因此萌芽。
他先辭掉工作,到一間新創公司當小職員,以汲取創業知識。後來他遇到了前台積電工程師,也一樣是交大人的李將碩。兩人一拍即合,在2013年砸下所有儲蓄200萬元,正式成立公司,陸續開發出一連串的球場管理應用程式。
球友巨量資料,成行銷、開發客源重要武器
綠夾克的App——Golface,是目前市面上唯一整合「用戶資料」與「球場管理」的系統,全部能透過網路即時傳輸、儲存,在客人每一擊球的瞬間,上百項的資料就立刻被蒐集到系統之中。
綠夾克已擁有超過200萬筆的大數據,相當於一個18洞標準球場營業40年的所有資料,讓李翔麟如獲至寶,勇敢導入。只要蒐集「用戶基本資料」「消費金額」,就可以了解客群含金量。
廖聰哲得意地說:「我們就是高爾夫球界的GA(Google Analytics,Google開發的網路行銷分析工具)」,已能透過蒐集的大數據精準行銷。
長期以來,球場經營最大的問題之一,在於前組球友進度太慢,卡到後組,造成「塞車」,不但體驗不佳,也讓場地調度失序。傳統方法都是禮聘具高球經驗的人,在每個入口控制進場,加上桿弟們彼此用無線電互通前後組狀況,不只溝通上有斷點,又耗費人力。
現在再興球場每一台球車的平板上都裝有Golface系統,透過GPS定位,球場管理者及桿弟,都可以掌握全球18洞的使用狀況,進行調動,避免塞車。根據統計,使用Golface後,可以幫球場省下了80%巡場的時間。也因透過App管控得當,每組客人總擊球時間也減少了15分鐘。
不過,即時回報系統最重要的是能即時回報球友的成績和狀態,但難的是,由於球場面積都很大、又多半位於鄉間,4G、GPS等信號常常不穩定。因此,系統穩定也是關鍵。以再興為例,由於地近軍事基地,GPS等定位受限,曾讓技術團隊一個頭兩個大,後來不斷改進、修正軟體,才開發出穩定、幾近零斷訊的回報系統。
事實上,台灣地貌多變、交通便利,相對國外球場來說,又普遍距離市區不遠,其實對高球愛好者來說,充滿誘因,也很適合開發「高球旅遊市場」,若加上球瑒能複製再興模式,想必如虎添翼,就誠如廖聰哲所言:「台灣絕對有辦法打造高爾夫世界級的品牌!」
再興球場如何拚數位?
1. 專業加持:導入綠夾克團隊,Golface系統整合用戶資料與球場管理
2. 掌握客群:綠夾克超過200萬筆大數據,蒐集用戶資料、消費金額,了解客群
3. 強化工具:球車的平板裝設Golface系統,透過GPS定位,掌握全球18洞使用狀況。
文章出處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69639?utm_source=facebook&utm_medium=social&utm_content=GV_post&utm_campaign=daily